家關係之內的動物與人

什麼是「家庭教育」呢?首先,關於「家庭」的種種想法,一直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化,對人們也產生不同的內涵。就動保領域而言,許多時候強調「飼主責任」的重要,跟突顯「同伴動物在家中的地位或份量」之重要,是互相支持、互相襯托的。

既然何謂「家庭」,人人各有說法,如此也可以想見,「家庭教育」一詞也存在多種解釋。根據教育部於民國99年5月19日公佈的「家庭教育法」第二條,「家庭教育」是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其範圍如下:一、親職教育。二、子職教育。三、性別教育。四、婚姻教育。五、倫理教育。六、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七、其他家庭教育事項。」而這只是目前可見對於家庭教育的種種定義之一而已。

就動物與人關係的角度來看,越來越多人將同伴動物視為家庭成員,而家人之間對待動物的方式很可能會彼此影響。有些例子是成年子女將貓或狗帶回家飼養後,讓原本反對飼養動物的父母了解到,跟動物在一起的生活並不同於他們原來的想像。除了飼養同伴動物,在家庭關係中,還有許多遭遇動物的情況,像是親子出遊、消費購物、飲食用餐等等,都可能激發人們思考或學習動物與人的關係。

【教學現場】高雄七賢國中 動保教育就在日常生活中

高雄市七賢國中自1969年成立,至今已有半世紀,2012年搬到新校區,位於美術館特區內,採用開放式設計,校園不只充滿綠意,更與周圍環境共融。這樣一所美麗而獨特的學校,會有怎樣的動保教育呢?

本會記者來到該校一探究竟,首先拜訪英文老師蔡涵禎,她正在創作一系列的動保繪本,不知有哪些主題和故事?校園內的鳥叫聲此起彼落,為何會跟師生們有所連結?提到前任校犬的故事,老師拿出了哪些相關「文物」?到辦公室一看,居然有老師帶狗上班?

對於生命的尊重、動物的保護,七賢國中或許沒有公開宣傳,卻已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實現,也讓學生自然而然得到啟發,進而成長並有所改變

01 a5799

【 動保小學堂】臺灣動保教育 從選擇性邁向全面

近年來,社會對動物生命權益及各項動物保護議題日趨重視,各類動物也有其不同的福祉與社會問題需要討論。立法院在二○一八年完成《動物保護法》修法後,相信將更促進動物保護教育的普及,並以議題教育的方式落實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教學中。本專欄除了帶讀者了解臺灣動保教育的現況,以及借鏡國外的經驗之外,也會探討「同伴動物」、「觀賞與展演動物」、「實驗動物」等動保議題。

20191127國語日報截 0604c

「永續利用」教育觀能夠引領人類過渡到永續的未來嗎?-檢視國中小教科書生態環境與動物保護課程

7 f31cb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延續至今,不僅是環境倫理學的主流思維,也成為社會普遍的價值觀。筆者檢視南一、康軒以及翰林三家出版社在2008年版本延用至今的教科書,「永續發展」也是環境保護、動物保育教育相關課程的核心價值。

【教學現場】動保法要落實在108課綱的課程面向

 

20181005雙蓮國小附幼推廣 181009 0054 b3087

近期教育部為回應2018年12月7日《動物保護法》修訂案的第4-1條之內容,在2019年1月召開「動物保護教育教材小組第1次會議」,同年2月12日發布<發展動物保護教材融入十二年國教>之聲明,並表示「社會各界對動物的生命權益日趨重視」,希望能在一年內編撰動物保護教材並融入教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