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出處:台灣動物之聲 第66期 2019年刊

編按:以下文章內容與印刷版本稍有出入。印刷版因篇幅限制,而在不影響文意之下刪除了部分字句。除了文字,網路版亦增加了一些照片。

訪談執行 蔡育琳、龔玉玲、陳珊珊
訪談整理 龔玉玲

 

什麼是「家庭教育」呢?首先,關於「家庭」的種種想法,一直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化,對人們也產生不同的內涵。就動保領域而言,許多時候強調「飼主責任」的重要,跟突顯「同伴動物在家中的地位或份量」之重要,是互相支持、互相襯托的。

既然何謂「家庭」,人人各有說法,如此也可以想見,「家庭教育」一詞也存在多種解釋。根據教育部於民國99年5月19日公佈的「家庭教育法」第二條,「家庭教育」是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其範圍如下:一、親職教育。二、子職教育。三、性別教育。四、婚姻教育。五、倫理教育。六、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七、其他家庭教育事項。」而這只是目前可見對於家庭教育的種種定義之一而已。

就動物與人關係的角度來看,越來越多人將同伴動物視為家庭成員,而家人之間對待動物的方式很可能會彼此影響。有些例子是成年子女將貓或狗帶回家飼養後,讓原本反對飼養動物的父母了解到,跟動物在一起的生活並不同於他們原來的想像。除了飼養同伴動物,在家庭關係中,還有許多遭遇動物的情況,像是親子出遊、消費購物、飲食用餐等等,都可能激發人們思考或學習動物與人的關係。

目前比較常被討論與關注的例子,大多是父母主動引導幼童認識動物的狀況。針對這一情況,專題小組採訪了3位關心動物處境的家長,請她們分享相關心得。

 

林美吟與女兒「幼獸」(1歲半)

創立「台灣獼猴吱吱黨」(獼猴保護團)的林美吟,從小就跟著父親到山上認識台灣獼猴,將獼猴視為家人,致力於人猴和平共處(共存)的理想。林美吟固定在壽山為遊客解說獼猴生態,讓民眾了解人猴和平相處之道。她的女兒從9個月大開始,就跟著媽媽一起出現在「獼猴團」行程中。

帶著女兒一起解說導覽,不只讓更多人知道小孩與動物(或野生動物)的相處其實可以很自然,就媽媽的親職而言,可以邊帶獼猴團邊帶小孩也是一舉兩得!

 1歲多的小孩是不受控制的小動物

因為家中有7隻貓,所以在女兒即將出生之前,林美吟有謹慎思考小孩與貓該如何相處:

畢竟突然蹦出一個只會哭鬧的玩意,貓們應該會非常不適應,因此我在月子中心時就先準備一條浴巾,睡覺時天天放身邊沾上我的味道,回家後就先鋪在嬰兒床裡。
小孩接回家後還是要經歷一段適應期,讓貓適應這個不受控又哭鬧不止的生物,慢慢讓他們彼此熟悉、讓貓聞小孩的手、抱貓看小孩…等等,去建立他們的關係。
我家有7隻貓,並不是每隻貓都願意跟小孩親近,所以絕對不要過度勉強貓,反而會造成壓力。
貓大多數的時間都會對小孩保持一個安全距離,但是不可避免的,還是會有被貓打架嚇到,以及小抓傷等等情況,有養貓的新手爸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

林美吟說小孩其實就是一種很失控的動物。因為他們還不太會控制自己,所以大人還是必須隨時注意小孩的動作跟動物們的情況。

 

 親子農場中,大人跟小孩都要被教育

林美吟常帶小孩到親子農場去認識其他動物,曾看過幾種不太洽當的情況,特別是「小朋友面對動物非常的害怕,大人卻不斷強迫小朋友接近」,以及「小朋友嘻笑追逐動物,身邊的大人卻沒有制止」這兩種。如此的情況讓她覺得,其實不論是大人或小孩,動物保護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對於自然環境中的野生動物、被圈養的農場動物及家庭中的陪伴動物,人們都需要有正確的觀念及如何相處的教育。

 

吳少喬與女兒苗苗(6歲多)

「吳少喬,我是女同志,也是媽媽」是一個臉書粉絲團的名稱,成立者吳少喬也被粉絲稱為Jovi。近年來,Jovi投入大量心力在同志運動上,與她的太太經常帶著女兒苗苗,一起出現在同志運動場合上爭取權利。

2018年的公投過後,苗苗做了卡片送給對同志友善的立委,表達她們一家的感謝。卡片上畫了3個人和5隻貓,立委收到卡片問為什麼要畫貓?吳少喬回答:「我家小孩認為5隻貓也是家人,要全家一起跟你說謝謝!」

 不只是同運人

吳少喬20多歲時,主要投入心力的領域其實是在動保,她在臉書上說:

其實很多人知道我,是因為10幾年前我曾經是一個散盡家產的貓TNR志工!除了在剛出社會就募款照料街貓的捕捉、結紮、照料、回歸,也會做居民與貓兒的介紹,理解街貓並不可怕,打造友善的街貓生活環境。
當時還在有安樂死的內湖動物之家,擔任假日送養媒合志工。將健康且送養率高的毛孩與希望收養民眾媒合,讓一兩百個毛孩得到有家毛生。也曾經抱著老殘盲被棄養差點餓死的老狗,哭著懇請獸醫安樂解脫痛苦,希望政府能慢慢改變流浪動物採用撲殺的解決方法。

吳少喬後來因為轉往中國工作,才停止了街貓TNR。而決定回台灣發展時,她已經把心力放在同志運動上,一方面是有感於台灣的貓狗志工比以前多了不少,所以就沒再做TNR,同時也因為她不是一個人回台,她還帶著女兒苗苗。努力幫太太與孩子爭取法律上的關係,希望讓社會接納多元家庭,是她目前生活中最要緊的事情。

女兒曾問:「媽咪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兇?對貓咪這麼好?」吳少喬回答:「因為你會出去接觸別人,如果別人覺得你沒禮貌,就代表家庭教育沒教好。你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就也要尊重別人。」

體貼又敏感的小孩怎麼跟貓道別

在苗苗5歲半的時候,有次逛夜市看到一群孩子在撈魚,沒想到,苗苗並不是想玩,而是覺得奇怪:「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撈魚?他們又不帶回家養,只是為了好玩,這樣一直被撈起來又丟回水裡,魚會很痛耶!難道不能用假魚來撈嗎?就不會有動物受傷了!」

如此體貼細心、愛護動物的苗苗,去年在菜市場撿了一隻小貓,取名豆豆。一開始吳少喬沒有直接答應收養,而是與女兒約定要對小貓的生命負責:「不能隨便抱一隻貓回來,以為媽媽就會幫你養。我會跟小孩講,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豆豆因為染上貓瘟,開刀一次、輸血三次、住加壓氧病房一個月,苗苗每天去醫院探望,也用自己的錢負擔了十分之一的費用,但仍未救回。

豆豆往生後,苗苗哭得很傷心,自己為貓做了一個靈堂。吳少喬安慰女兒說,以後可以領養一隻健康的貓,把這份愛傳下去。後來也真的領養了一隻小貓。

家中另有一隻老貓,跟苗苗從小就睡一起,感情相當深厚,吳少喬有點擔心以後老貓過世時,女兒該怎麼承受這種悲痛,所以她也很重視給孩子的生命教育。吳少喬說,其實年輕時沒想過自己要活到40歲以後,但是等自己有了小孩,就會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畢竟親子共同生活的時間,可能只佔據一生中的短暫10幾年,更要把握時間引導小孩。

 詹以屏與女兒Amber(13個月大)

詹以屏在清大就讀研究所時,因為關心動物受難的問題而開始吃素,並加入跨校性質的動保社團「台大動權社」,1、2年後研習佛法成為佛教徒。她曾經編輯過幾期《台灣動物之聲》,並主編了慶祝關懷生命協會成立20週年的第60期特刊。

在育嬰生活中修行的媽媽

詹以屏在非營利基金會工作,目前正在請育嬰假,整天的生活幾乎都圍繞在剛學會站立不久的女兒Amber身上。即使有機會請娘家幫忙顧小孩,自己一個人出門放放風,也還是想著家事和孩子,咖啡喝一喝回神過來,發現自己在滑女兒照片……這樣的她既享受「宅女小紅」的殺夫搞笑文,又能把育嬰生活裡的煩惱焦躁視為一種修行。

她在臉書上貼文,佩服那些自己帶小孩到3歲的媽媽們:

最近要求自己,親餵的時候、Amber醒著的時候,不在一旁滑手機,專心陪著她。
是因為發現我愈來愈無法安住當下,感覺困頓,一直期待發生些什麼、期待未來的展開。
覺得自己在幹嘛,為什麼不能好好欣賞眼前的孩子、享受此時此刻,為什麼忍不住焦慮必須陪她做些什麼……真不想之後再來後悔,沒有全心全意過好只有我和孩子如此單純美好的時光。
 

餵食寶寶有壓力

到底要不要給女兒吃素?詹以屏希望給寶寶吃素,而老公雖然不吃素,但認同太太的決定。即使老公支持,她還是有壓力,一方面自己的媽媽跟婆婆並不怎麼接受,另一方面Amber又是身高體重較低於平均值的15%寶寶。但眼前最大的問題還是每日怎麼準備寶寶餐點,以及怎麼適應放手讓寶寶自己吃飯的混亂(在大人眼光下):

跨過12個月大,覺得寶寶很明顯地是在「吃」食物,不是在「玩」食物了,ㄋㄟㄋㄟ也幾乎成為睡眠儀式的一部分了。飯類幫她用湯匙舀好放桌上,通常可以自己送進嘴裡;這兩天似乎也「發現」牙齒的功能,能對準僅有的兩顆下門牙,吃掉整朵花椰菜。
最苦惱的是餐椅和圍兜都被破解了,一直要爬出來、一直要脫圍兜,媽媽每次用餐前都要先跟自己喊話:「千萬不要生氣、千萬不要生氣」、「要同理她、要理解她」……
 
上師說,發一個長遠的心,想到孩子將來長大甚至頭髮都白了,眼前的瓶頸就不那麼令人膠著了。智慧啊~
這禮拜也重新再思考了給孩子吃素的決定,雖然素食的意義在於自發的慈悲心,但在她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只能由我為她做好選擇,接下來就是備妥營養均衡的餐點了,繼續學習~

她認為目前女兒還小,不懂素食的意義在於「自發的慈悲心」,但媽媽還是可以在這個時候為她做選擇。等女兒長大一些,可以稍微對話的時候,詹以屏也準備了艾瑞卡爾的繪本《袋鼠也有媽媽嗎?》,盤算好跟寶寶說:動物都有媽媽,如果吃掉牠們,媽媽會好傷心,不可以吃哦。

詹以屏認為小孩的動保教育還是要靠整體文化、觀念去提昇,特別是因為小孩在3歲前,是靠生活環境跟周遭的人去學習事物。因為女兒目前還小,透過實際接觸來認識動物的經驗還不多,又因目前未找到更好的方式讓女兒接觸動物,故她不反對之後帶女兒去動物園,或是符合動物福利的農場參觀。

但13個月大的Amber成長得很快,媽媽出乎意料的煩惱似乎也越來越多了:

除了翻筋斗,Amber最近熱愛探索她的鼻孔&和小強(蟑螂)玩……我們家不殺小強,但媽媽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跟她介紹小強,以及如何拿捏他們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