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慧教授談「文學、動物與社會」通識課的授課經驗

「文學、動物與社會」課程從對文學作品的闡釋出發,希望引導學生進而對動物議題有感,但並不是將動保當作一種信仰想灌輸學生和我一致的理念。剛開課時,發現不少學生表示透過這堂課才第一次得到某些動物保護觀念的啟發,讓我很意外,顯見動保教育的起步有點晚。更常見的回響是「從來不知道可以這樣閱讀文學!」其實,不僅是文學作品,動保議題同樣也有很多不同的切入面向。

黃宗潔 80385

吳宗憲教授談「動物福利政策」通識課的授課經驗

能否和我們分享「動物福利政策」通識課的授課情況、同學們的反饋,以及相關的故事?

這門課程是在99 學年度開課的通識課,修課的學生來自不同科系,除了少數將它視作「營養學分」的學生以外,絕大多數學生的投入及反饋情況都非常正向。有些學生在修課結束後,會和我保持聯絡,認為這個課程甚至「改變他們一輩子」。

進一步來說,社會不時出現關於動物議題的討論,使得有些已畢業的學生也會聯繫我,甚至向我求助。照常理而言,一門課程結束後,老師和學生之間就沒有權利義務關系。但是,這樣的課程卻在某種程度上,以共同的生命經驗,構成我們之間的一種網絡。坦白地說,一方面,我很欣慰地見到這些學生的改變,但從另一方面而言,也可能是一種老師的「負擔」:課程使得我們之間構成―種類似道德性的關係-- 在道德上需要相互幫助。而這可能正是動保課程的特性之一。

7134.insert.13387 011cd

萬宸禎談在動保組織中進行動保教育的工作經驗

進入動保教育扎根工作的機緣

在一個因緣下,我閱讀到《台灣動物之聲》,主動到關懷生命協會當志工,加入同伴動物福利小組,後來成為主責同伴動物議題的工作者。完成調查全台公立流浪犬收容留置場所後(內容已經於1997年出版為《犬殤》調查報告),我離開動物保護工作,投入婦女運動及婦女中心的另一個領域。

十年後,我回到關懷生命協會的機緣,是因在會中任職教育工作的湯宜之女士邀我發展動物保護教育工作。宜之是一位長期投入動保教育持續耕耘的工作者。當時工作會議討論中,考量了教師角色的重要性,是影響所有學生至關重要的教育者,因此,動保教育的計畫便以教師為培力對象而發展。

7132.insert.13386 d69ba

王悅雯談從國小輔導室看動保教育

2016年,幸安國小舉辦了一場名為「尊重生命 愛護動物」的公益義賣,先邀請動保團體到學校宣導講解,再由學生設計圖案、製作環保袋,在園遊會上擺攤義賣,將所得分贈給數個動保團體。今(2019)年公益義賣又即將展開,關懷生命協會受邀到幸安國小做宣導,主題包括同伴動物、流浪貓狗、領養不棄養、TNVR(捕捉、絕育、疫苗、放回)等,希望為學生埋下一顆動保的種籽,並藉由後續設計和義賣的過程,讓學生實際參與、為動物付出心力。

公益義賣是輔導室主辦的生命教育課程之一,以動物保護為主題,我們因此採訪了輔導室主任王悅雯。此外因為在2018年12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動物保護法》修正草案,規定各級政府應普及動物倫理與動物保護法規相關教育,並落實於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我們也以此來請教王主任,動保教育是否該立法制定?或是融入現有課程?學校已經做了什麼?有哪些還無法做到?從輔導室來看動保教育,又有哪些特別的觀點?關於教育的焦慮、希望與未來,王悅雯侃侃而談,分享她的思考與感受。

7131.insert.13382 1ce90

山夢嫻談動保法要落實12年國教,那動保教育的精神是什麼?

2018年12月,一則新聞引發動保界的關注與討論,原來是立法院三讀通過《動物保護法》修正草案,明文規定各級政府應普及動物倫理與動物保護法規相關教育,並落實於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為此,專題小組採訪了山夢嫻老師(關懷生命協會動保課程研發小組召集人)。山老師的說明是,12年國教的新課綱已於2014年公告,即將對2019年9月入學的新生實施(108學年度),因此又稱為108課綱或新課綱,有鑑於時間急迫、修改不易,因此動保法修正後,亟需的是思考如何落實在課綱這件事?

目前12年國教課綱定有19項社會議題,包括: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並沒有動物保護這個議題。針對新課綱的議題教育,山老師認為可參考白亦方教授等人的研究(註1.),裡面指出:現今教師對於新興議題教學的優先順序排列中,「動物倫理與福利」敬陪末座,分析其原因為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多數屬於個人品德缺失或因缺乏生命教育的學習與認知,而「動物倫理與福利」與社會事件的關聯較少,教師認知的比例均不到四成。在在凸顯出,若要落實動保教育,對在職教師的增能與未來師資的培育,是亟需被重視的一件事。

山夢嫻 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