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生命科學相關領域學習的普通生物學或動物學實習都會要求學生解剖青蛙,這似乎是一個行之有年不容質疑的課程環節,只要唸生科系,就一定要解剖青蛙,然後最後交一個蛙骨的標本。但是我想請問一下,原來的教學目的是什麼,還在嗎?
【普通生物學實驗】課程設計應具備的元素
顏聖紘教授提供其對生物實驗課的想像,理想的生物實驗課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元素?能夠達到怎樣的目標?才是真正的學習?七個要點,一一剖析。
【普通生物學實驗】為什麼需要改變?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從國一上實驗課上到大學,真的認為自己會做實驗嗎?能從現象的偵測開始、鎖定議題,然後就進行以下所有的科學流程並進行有效的資訊搜索與閱讀嗎?大學老師對普通生物學實驗的想像是甚麼?這個我很有興趣知道。當正課與實驗課內容之間的落差很大,而且又有很多老師一起上的時候怎麼辦?我們在普通生物學的實驗中想要培養的能力、評量的指標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