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助理教授任孟淵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王順美
一、推動教育的困難
當前經濟動物保護的困難在於產業界是否願意改善經濟動物處境,產業界由於受限於成本與銷售的壓力,即使生產者有意願,能做的仍十分有限,因此關鍵仍在於消費者對於濟動物福祉的態度為何。然而,我國的消費者對於畜產品生產過程的認知相當薄弱,因此對於經濟動物所處情況所知相當有限,即便關注經濟動物福祉,也偏重理念支持而不瞭解實務上該如何具體運作。因此,消費者對經濟動物福祉的關注必然與其對畜牧生產過程與對畜產品瞭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經濟動物的福祉又取決於消費者具體的消費行為,因此如何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決定也需要一併考慮。
由於過去缺乏相關教育,社會大眾對於畜產品的生產流程與經濟動物的處境所知甚少,再加上習慣於傳統市場中購買肉品與蛋品,對於畜產品的認識常常是一知半解、以訛傳訛。如此情況下,社會大眾將無法分辨畜產品的良劣與否,價格成為主要考慮因素,
對於經濟動物福祉的訴求受動保團體影響過大,缺乏畜產界的動物福祉觀點,使得經濟動物福祉在落實上缺乏在地性,而且標準過高、與產業現況不符合,應發展符合台灣本土的經濟動物福祉準則,並且依產業現況規劃進程,提升經濟動物的福祉。
現行的畜產品生產流程,產品來源追縱不易(豬的拍賣制度),無法對於產品進行有效分級。民眾習於透過傳統市場購買,傳統市場的產品往往無標示或標示不清,使得消費者無法得到足夠差異的訊息。在資訊無法有效流通情況下,唯一衡量標準將是價格,因此造成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使得畜產品的品質與經濟效益不升反降。
提升資訊流通為首要目標,而消費者同樣必須提升對資訊的解讀能力,傳統上消費者對於畜產品優劣都是以傳統方式判斷—如肉的顏色、柔軟度、魚鰓、魚眼、雞的毛色等等,雖然不是完全沒道理,但有些可能是誤解(例如豬肉紅比較新鮮,結果可能是受虐豬;或是溫體豬較新鮮所以較安全;豬肉冷凍的保存期間等),應將傳統的判別方式正確與錯誤的部分列出作比較,讓民眾瞭解某些錯誤的判斷標準,教育並鼓勵民眾以科學的資訊(如檢驗報告)作判斷標準。
長期以來,我國消費者對於本土產品較不重視,而崇尚國外產品。而政府對民生物資的價格控制,特別是食品類,使消費者對於物美價廉的食物習以為常,而忽視本土產品的優點與價值,習慣以便宜的價格購買本土產品,用昂貴的價格購買國外產品。
對消費者教育的部分,應讓消費者明瞭台灣畜產品的優點與價值,例如台灣的豬肉口感與風味均較歐美為佳、曾經是有大量的豬肉外銷等,同時輔導農民生產出具有特色的本地畜產品,搭配活動、餐廳與媒體宣傳,提升消費者對本地產品的信心。而且,應當使消費者明瞭購買本地產品為當今世界潮流,如「社區支持農業」、「百里食物運動」等,無論從降低對進口的依賴,保護國家食物生產安全的重要性,還是從食物安全、環境健康、維繫地方文化等角度,購買本地產品均是世界的趨勢,提升消費者對本地產品的情感與責任感。
我國消費者對於自身的權益與消費者力量所知有限,長期以來,處於被動接受市場提供的產品,而缺乏主動發聲、提出要求,以行動表現意願。因為如此,致力於提升產品品質與動物福祉的生產者較難感到消費者的支持,無論是經濟上或情感上,也使得其他生產者對於產業升級的投資躊躇不前。
在讓消費者明瞭畜牧產業特性、畜產品的資訊、對本地產品的信心後,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瞭解個人的責任,瞭解到個人的消費選擇將影響產品的生產,同時也將影響到未來在市場上可以看到的產品,這是消費者的責任,而非政府或生產者。讓消費者瞭解個人選擇對於生產品和市場產品的影響,鼓勵消費者發出聲音,要求高品質的產品。
二、教育策略
1. 提供足夠資訊,創造區隔化的產品
政府主管單位應在原本一體適用式的分級制度,如優良牧場、CAS等,增加具有差異化的產品分級,例如自由放牧/欄舍圈養、人道運輸/飼養、小農/全自動、快速育成/慢熟等等,這類的分級沒有好壞的區隔,但能讓消費者能夠從產品中分辨差異,使願意採取高成本生產、注重動物福祉與產品品質的生產者用心能得到相對的回報。
主管機關同時應檢視原本的產品標章,如CAS、生產履歷等,對消費者的意義為何,是否達到該標章原本設計的效果,或是造成錯誤認知。例如,生產履歷的用意是強調產品追溯,但消費者是否需要從網路資料庫得到每一種使用資材,如此設計是否反而對造成消費者的混亂,則需要進一步檢驗。
2. 提升消費者畜產品正確知識
由於學校中缺乏畜牧相關的教育,在一般媒體中也缺少畜牧的消費,社會大眾對於畜產品的生產流程與經濟動物的處境所知甚少,對於畜產品的認識更常常是以訛傳訛。因此,必須結合學校、社區、通路(零售店與超市等)與大眾媒體,增加消費者相關的正確知識。畜產相關知識又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對畜牧生產過程,瞭解畜牧生產、畜產品品質與經濟動物福祉間的關聯,讓消費者瞭解什麼是好的生產方式?此生產方式為什麼重要,對健康、環境與動物的好處為何?二是對於畜產品資訊的解讀能力,如何判斷好的畜產品、包括營養、衛生、產地與生產方式等等。
除畜牧生產過程與畜產品資訊外,另外可透過時事相關的議題作為推廣主題,如在毒奶事件期間強調本土奶製品的生產與優勢,或由肉鬆生產的過程帶入動物福利的議題,將使消費者有更切身之感,並更加重視動物福祉與優良畜產品的選擇。
除有正確知識外,消費者的體驗與情感也是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重要因素,透過生產者的分享、紀錄片或直接至產地拜訪,將使消費者對於畜牧生產經過及經濟動物的處境有深刻的認識,有助於鼓勵消費者支持品質優良且注重動物福利的畜產品。例如:對於豬的拍賣系統,1.可要求銷售者同時需標示購買來源,以鼓勵銷售者傾向購買少數生產來源;2.或可要求每隻豬身上需標示生產者名稱。
3. 透過多重管道,結合各類利害關係人推廣
經濟動物保護教育的主要對象為消費者,然而在生產消費過程中的利害關係人可分為直接與間接兩類,直接相關的包括零售店頭、連鎖通路與餐飲業者,間接相關則包括生產、屠宰、運輸等各從業人員。除此之外,各地農會、產銷班、協會也是相關之利害團體。
經濟動物保護教育推動應協同直接與間接利害關係人共同進行,如資訊的提供可透過在零售店頭、連鎖通路與餐飲業者提供文宣品與海報,並由協會與消費者團體舉辦畜產品系列講座,在公共場所與學校中進行推廣教育。地方上各可結合各地農會、產銷班,搭配地方觀光共同推動,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之產品。平面電視與網路媒體除可透過節目傳達正確觀念外,更可以主動補助美食節目與本土節目,將優良且有特色的地方畜產品介紹給社會大眾,提升民眾對於本土產品的信心。
表一 經濟動物保護教育之困難與目標
經濟動物保護教育的困難 |
|
經濟動物保護教育目標 |
|
(下文接續 動物保護教育推廣策略—經濟動物[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