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動保教育-理想VS.實務」系列一
教師推展動保教育 常遇價值衝突
109年2月24日 報導/李琦瑋(本篇經國語日報授權轉發)
本篇訪問本會動保扎根教育計畫召集人萬宸禎,以及教育部國教署科長邱秋嬋、臺中教育大學教授彭雅玲、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吳宗憲。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2018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動物保護法》修訂案,明定政府應普及動物倫理與動保法規的教學,並落實於新課綱。教育部已編撰同伴動物教師手冊,各縣市也開始在中小學推行動保教育,但學者認為,教師推展動保教育時,會遇到價值衝突、教育系統是否支持等問題。
「專家看法汲取新觀點引發自我省思」
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吳宗憲說,正在盤點中小學動保教育現況,初步發現教師推行動保教育遇到的價值觀點衝突,包括自然科教師是否能不使用實驗動物;學校戶外教學場域可能涉及展演動物權利、福利;人類文化與動物保護觀念的衝突;動保觀點也有不同學派及推動方式。另外,教育系統是否支持,如何培訓師資,也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專家建議鼓勵學生思辨 了解動物權益」
動保教育怎麼教? 如何解決價值衝突?關懷生命協會動保扎根教育計畫召集人萬宸禎認為,動保教育能利用繪本、影片、活動等,揭露動物原本生活面貌、被人類利用過程,並加入各種觀點,鼓勵學生討論、分享生命經驗,進而動搖或打破既定價值觀,觸發對動物的關懷,展現友善動物的行動,促使動物有更好的福利;教師除了將動保教育融入正式課程,也能結合戶外教學,或利用彈性學習課程、選修課程等,設計更完整的主題教學。
相關資料:
【國語日報】「動保教育-理想VS.實務」系列二
飼養流浪貓犬 學習尊重生命
109年3月2日 報導/李琦瑋(本篇經國語日報授權轉發)
本篇訪問彰化縣文德國小校長李政穎、新北市明志國中教師李文蓉及學生王妍貞、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何宗勳、新北市集美國小教師李心儀、臺北市木柵國小教師陳思穎。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學校的動保教育多聚焦在同伴動物、流浪動物;教育部也透過補助計畫鼓勵學校,認養流浪動物作為校犬校貓,將動物保護融入學校生命教育課程。有教師認為,養校犬校貓能有效實踐動保教育;有教師擔憂,學校沒準備好就隨意飼養,恐怕造成錯誤示範。此外,同伴動物教育除了著重飼主責任、愛護生命,教師教學會遇到哪些價值衝突和困難?如何因應?也應重視。
為鼓勵學生照顧動物,尊重生命,學習當飼主,彰化縣文德國小、新北市明志國中不僅飼養校犬校貓,成立流浪動物中途之家,也納入正式課程。
「面對價值衝突 鼓勵學生討論爭議」
學校推行動保教育時,曾遇到哪些衝突或爭議議題?臺北市木柵國小教師陳思穎說,她曾和高年級學生討論「流浪動物零撲殺」政策的優缺點......學生藉此討論兩難的議題,試圖找出解決方式。
「沒養校犬校貓 教學善用校外資源」
新北市集美國小教師李心儀說,雖然學校沒飼養校貓校犬,但她藉由影片,或帶她家中養的狗到班上推展動保教育。她利用綜合課進行完整教學,偶爾融入各學科,中年級教導狗的習性;高年級討論流浪犬生存危機、如何解決人犬衝突。
相關資料:
【國語日報】「動保教育-理想VS.實務」系列三
活體解剖實驗 動物權益待省思
109年3月9日 報導/李琦瑋(本篇經國語日報授權轉發)
本篇訪問本會倡議主任林韋任,以及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臺中市華龍國小教師李順興、松山高中生物教師莊雪芳、桃園市治平高中生物教師張凱堯、彰化縣文德國小教師張如瑩、臺中市潭子國中教師陳明珊、基隆市武崙國中學生潘冠竹。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站在保護動物的立場,不鼓勵利用動物,任何牽涉動物生命的行為,都應嚴肅面對。但學校為了教學、研究目的,免不了使用活體動物。當動保教育進入校園,融入既有學科時,教學會遇到哪些價值衝突和教學困難,教師又該如何因應?
中小學最常實施的動物教學,包括國小自然課本要求學生飼養昆蟲,觀察昆蟲「完全變態」的過程;高中生物選修課有青蛙解剖實驗等。
「善用VR裝置 虛擬實境解剖青蛙」
臺中市潭子國中曾參與靜宜大學虛擬課程計畫,利用VR裝置,進行虛擬實境的青蛙解剖實驗。教師陳明珊說,虛擬實境能減少使用活體,提高學習興趣,學生不必藉由解剖,就能認識青蛙內部構造,並與人體做比較。
「重視動物生命 觀察後野放」
多數學校無法進行野外觀察,只能飼養昆蟲。臺中市華龍國小教師李順興說,以往由學生自行飼養,現在則重視生命教育,鼓勵學生把飼養箱放在學校,由教師帶領飼養和觀察,避免學生任意丟棄或錯誤飼養。
關懷生命協會主任林韋任說,實施動保教育應尊重教師教學自主,建議活體動物教學依循「替代、減量、精緻化」 3R原則,並思考教學目的是否需要使用活體動物。
相關資料:
【國語日報】「動保教育-理想VS.實務」系列四
顧及動物福利 慎選戶外教學場域
109年3月16日 報導/李琦瑋(本篇經國語日報授權轉發)
本篇訪問雲林縣虎尾農工畜產保健科教師陳瑞楠、臺中市中正國小教師黃玉翎、桃園市快樂國小教師黃馨漪、新竹市西門國小教師(新竹市立動物園醫療小志工指導教師)黃靜慧及志工王玉婷、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當動保教育進入校園,融入既有學科時,可能產生價值衝突和教學難題,例如經濟動物權利和福利,挑戰人類的飲食習慣和經濟考量。學校選擇戶外教學場所時,能納入動物保護的觀念,顧及展演動物的權利和福利嗎?這些新觀念進入校園時,教師應如何因應?
許多中小學營養午餐推行「蔬食日」,常遇到學生排斥,變相吃泡麵。因此臺中市中正國小教師黃玉翎設計教案,鼓勵學生反思肉食增加與全球飢荒、環境問題、動物福利、人體健康的關聯,並擔任小營養師,與家人設計蔬食菜單;另外,「小米的晚餐」教案則是透過動畫短片、蘿蔔蹲遊戲,引導學生珍惜食物,認識友善農業,以增進動物福祉。
「學生改建雞舍 體認友善飼養」
雲林縣虎尾農工畜產保健科教師陳瑞楠表示,我國飼養蛋雞的方式,有九成是將兩三隻母雞囚禁在A4紙張大小的格子籠,他擔任科主任時,為了讓學生和消費者認識「友善牧場」和動物福利的觀念,率全國高職之先,推行「蛋雞友善飼養」。
「觀看動保影片 反思人類圈養動物」
桃園市快樂國小教師黃馨漪利用綜合課程,進行展演動物的跨領域教學,推出「多莉被綁架了!?」教案,以海洋展演動物為主題,結合電影和動保影片,帶領學生探討水族館的功能,反思海洋生物被圈養在水族館是否妥當,海豚表演是否具有教育意義等,並設計未來水族館,試著在人與動物的生存之間尋找平衡;有學生提到可搭船出海觀看,而不是把動物抓回來圈養。
新竹市西門國小教師黃靜慧擔任新竹市立動物園醫療小志工的指導教師,帶領學生認識動物園、觀察動物行為等,也到展場觀察動物是否有重複某個動作的刻板行為等, 並通知園方。她簡化學者的動物福利評鑑表,帶領學生比較市立動物園的差異,判斷動物行為、環境是否符合動物習性等。
相關資料:
【國語日報】「動保教育-理想VS.實務」系列五
動保觀念與文化牴觸 應尋求平衡
109年3月23日 報導/李琦瑋(本篇經國語日報授權轉發)
本篇訪問本會動保扎根教育計畫召集人萬宸禎,以及新北市北大國小自然科教師陳民峰、桃園市上湖國小教導主任張碧玲、花蓮縣西林國小教導主任吳玉梅、臺中市中正國小教師黃玉翎。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動保觀念有時會和既有文化產生衝突,例如宗教放生活動、客家義民祭「賽神豬」、原住民狩獵文化等,都對動物造成傷害。教師教學時如何在傳動文化和動物權利、福利之間取得平衡?另外,對於動保教育進入校園,教師呼籲政府應提供研習課程、有趣的動保教材,或將動保觀念編入教科書中。
桃園市上湖國小教導主任張碧玲說,該校是客語生活學校,曾在教學中介紹義民祭由來、賽神豬文化和演變。近年動保意識抬頭,許多廟宇祭祀活動規模變小,或用米做成豬隻造型的祭品;學校則鼓勵學生製作豬隻造型的花燈,象徵神豬比賽。
花蓮縣西林國小是原住民重點學校,學生九成七是太魯閣族,學校也是動物友善小學,校園裡飼養羊、孔雀等動物。此外,學校也重視原住民文化的傳承,當教導狩獵文化時,曾遇到學生質疑會和尊重生命課程牴觸。教導主任吳玉梅認為,學生有必要了解過去歷史脈絡,未來也能選擇不要捕獵。
「教師建議引導學生了解歷史脈絡 認識差異」
對於動保教育納入課綱的立法,關懷生命協會動保扎根教育計畫召集人萬宸禎認為,動保教育在校園是很弱勢、邊緣的議題,只有少數對動保議題有興趣的教師才會教導。但目前已有法源依據,至少教師能依法將動保教育視為「正式教育」,更能有彈性的規劃一系列課程,地方政府也能編列相關教育經費來推動。
新北市北大國小自然科教師陳民峰認為,動物權利觀點和生態觀點不同,在自然科教學時,往往會產生衝突,而動物福利較能融入教學;當動保觀念和既有文化產生衝突時,教師不應批評舊文化、舊觀點,反而應讓不同觀點的人能了解彼此的看法,才有助引導學生了解歷史脈絡,尊重文化,並培養遊說、協調能力。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