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於12月7日三讀通過《動物保護法》修正草案,引發許多網友關注。而教育,是關懷生命協會長年關注並不遺餘力推動的工作。曾參與本會教師工作坊的台北市木柵國小陳思穎老師擁有豐富的動保教學經驗,同時也是「動保扎根教育平台」上的《牠的身體會說話(貓篇)》等同伴動物議題教案的設計者。思穎老師近日接受本會的專訪,一起來聽聽她的分享吧!

20181106 161048 e3fe5▲當初因為一隻天竺鼠,讓台北市木柵國小陳思穎老師踏入動保世界。(圖/關懷生命協會)

踏入動保領域,全因一隻天竺鼠

「一開始我也是有想要買寵物的念頭,但是後來發覺動物在繁殖場的環境並不是那麼好。」多年前,思穎老師因為飼養的天竺鼠離開了,讓她很是難過,便毅然決然想要為動物做些什麼;從起初捐款給有需要的動保團體,到成為台大懷生社的志工,至台北市華山公園向當地居民宣導TNVR(trap、neuter、vaccinate、return,即捕捉、結紮、疫苗注射、原地回置)的觀念,思穎老師發現多數民眾對於TNVR不是很了解,便想到也許能藉由教育的方式,促進民眾認識動保議題。

後來,思穎老師參與關懷生命協會的動保扎根教師研習課程,更在因緣際會之下,加入本會的教師工作坊,陸續研發出【小白,阿花何處去?-關懷流浪犬貓教材教案】內的《牠的身體會說話(貓篇)》及《社區巡禮》、《遇見牠,遇見愛》等同伴動物議題的教案。本會的「動保扎根教育平台」擁有多元豐富的動保教學資源,歡迎有志於推廣動保教育的教師們踴躍下載運用唷!

2018 12 11 151742 4ccf5▲陳思穎老師所設計的《牠的身體會說話(貓篇)》動保教案適用小學低、中年級的孩子,歡迎有志於推廣動保教育的教師們踴躍下載運用唷!。(圖/動保扎根教育平台)

將動保議題帶進教室

談起在校內推廣動保教育的機緣,思穎老師回憶說,四年前,木柵國小的周邊總是可以看見許多流浪動物,特別是流浪貓很多,孩子常常可以在民宅屋頂,發現正在休息的流浪貓,「我覺得當下那個時間點是個契機,因為孩子能親眼看到動物,他們對動物又感到好奇,於是就決定要把動保觀念帶給孩子。」

「我這個班是資優班,比較沒有課程進度的壓力,沒有說數學或語文等科目一定要上到什麼進度,可以彈性運用時間,我們是自己編教材,再把教材內容放進學期課程中。」思穎老師表示,依據每年度不同的學習主題,會把與主題相關的時事議題融入到學期課程當中,利用每周五下午三節課的時間,帶領孩子深入認識動保、食品安全全球暖化等不同的議題。

「我會希望孩子在課程結束後,能有些成品跟行動出來。」思穎老師分享將動保議題帶進教室的方式,在學期初的幾堂課,會先運用影片、繪本等多媒體教材,引導孩子討論議題,建立他們對於議題的基本認識,「到了課程後期,我會讓孩子從他們知道的事情中,找出關鍵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民眾對於飼養動物的觀念不正確,或是認為流浪動物很可怕等刻板印象,孩子便想到可以透過邀請民眾簽名支持飼主責任的連署傳單的方式,向學校周邊的民眾及店家推廣正確的動保觀念,進而提昇大眾的動保意識。」

2018 12 11 153244 5153f▲陳思穎表示,木柵國小的周邊先前有許多流浪貓,成為她開啟動保教育的契機。(圖/陳思穎老師授權提供)

思穎老師說明,透過街頭宣導行動,除了實踐關懷動物的目的之外,一方面也是希望孩子能從中練習口才,學習如何說服他人的技巧,「在宣導過程中,孩子就要想辦法吸引民眾的目光,他們可能會設計海報或傳單」,雖然孩子們一開始只是出於對動物的同情、覺得動物很可憐,但是他們也都想為動物做些什麼,因此在活動中也展現出相當積極的行動力。

帶領孩子實際行動,為動物做些什麼

時間拉回到2013年,除了有喚起許多人開始關注動保議題的紀錄片《十二夜》上映之外,當年台灣還發生鼬獾狂犬病疫情,思穎老師便將狂犬病議題納入六年級學生的學期課程中。

思穎老師提到,「孩子當時就做了狂犬病的專題研究,不僅訪問到湖光動物醫院林雅哲醫師在TNVR議題的專業意見,也設計問卷訪問路人對於狂犬病的看法,結果孩子發現民眾普遍不了解狂犬病,對於流浪動物也存有負面的刻板印象,於是整理出常見的狂犬病迷思Q&A傳單,並到街上向民眾宣導狂犬病的正確觀念。
」除此之外,為了讓全校師生更了解狂犬病,這批六年級的學生還針對狂犬病防疫及流浪動物議題,編寫出一套相聲劇本,並錄製成檔案,在午餐時間透過廣播,播放給全校師生聆聽。

2018 12 18 095846 9287f▲陳思穎老師的學生訪問民眾與店家對於狂犬病的看法。(圖/陳思穎老師授權提供)

最後,思穎老師的這八名學生花了半年的時間,完成狂犬病專題研究,並把研究過程及成果設計製作成「力挽狂瀾-狂犬病停看聽」專題網頁,從原本被動地吸收知識,轉變成為主動推廣觀念的人;一開始只是出於對狂犬病疫情的關注,到最後卻學習到同理流浪動物與野生動物的處境、尊重萬物生命的情懷。

「我期待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大人」

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思穎老師帶過中、高年級的學生,也都曾經教導他們正確的動保觀念,不過,面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分別需要掌握哪些教學重點呢?思穎老師指出,對於中年級的孩子,她會運用像是《小狗花花想回家》等動保繪本,激發出他們對動物的同理心;至於高年級的孩子,她則會解說安樂死、疫苗等較為深入的議題,也會藉由參訪收容所的活動,讓他們了解流浪動物的處境。

而動保課程帶給孩子最大的改變是什麼?思穎老師說,「孩子一開始都會有想買寵物的心態,但是,現在他們知道飼養動物可以用領養的方式,比較不會覺得一定要用買的;此外,雖然孩子可能還是會怕流浪狗,卻不會認為一定要叫人把狗狗抓走,轉而以一種更加友善的態度來對待動物。」

「動物在我們這個世界當中算是弱勢,我希望孩子去幫助弱勢族群或是動物,讓孩子知道如何去幫助他人,因為回饋社會也是一門重要的人生課題。」思穎老師認為,動保議題就像是一個媒介,讓孩子有機會了解動物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自己能如何為動物付出,進而改善動物的處境,她期待孩子能成為一個懂得關懷社會、更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