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珊珊(台灣動物之聲編輯)

每個動保人開始做動保總會有個緣由,不過,「動物保護」對在校園內推廣動保教育多年的桃園市快樂國小黃馨漪老師來說,卻是如日常生活般自然,甚至她認為這些所謂的「延伸課程」應該是比課本內容還更重要的事情。

馨漪老師曾參與關懷生命協會於2016年所舉辦的【同理心與責任感】保護野生動物教案競賽,今年度也受到本會邀請,設計展演動物議題的動保教案《多莉被綁架了!?》,她近日接受本會專訪,分享這些年在校內進行動保教學的經驗,一起來聽聽她的分享吧!

20181102 164253 db832▲桃園市快樂國小黃馨漪老師推廣動保教育多年,她認為「孩子的學習不該與生活脫節」。(圖/關懷生命協會)

「關心動物」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當初如何踏入動保領域的?這是訪談中,免不了要問的一道題目,但是,在採訪多位推廣動保教育的老師之後,馨漪老師卻給了我一個很不一樣的答案。馨漪老師表示,由於從小家中便一直有飼養同伴動物,擁有許多與動物相處的經驗,因此,對於動物從來都不陌生,「其實沒有一個刻意的時間點,讓我覺得說自己正在做動保這件事情。」

而隨著對動保議題的深入了解,馨漪老師發現許多動物所遭受的不合理對待,讓她起心動念想為動物做些什麼,於是,便配合課本的教材內容,從中延伸出相關的動保議題,透過課堂上的引導及討論,進而刺激孩子們思考。她認為,無論是關注動保或是環境議題,應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因為,這些議題都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孩子不一定要喜歡動物,但是他們不能跟生活脫節」。

把動保議題帶進教室

「我在帶孩子們討論議題的時候,都是希望能夠讓他們連接到自己的生活。」馨漪老師說明,像是這屆4年級的國語課本中,有一課描述老鷹議題的〈老鷹不飛〉,為了讓孩子們能深入學習,她便設計一系列的補充教材課程,「我先讓孩子們看紀錄片《老鷹想飛》,帶他們做一些討論,最後再讓他們吃老鷹紅豆銅鑼燒」。

馨漪老師指出,透過引導孩子們討論議題,讓他們了解老鷹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遠,老鷹的處境其實連帶也會影響到人類本身,像種植紅豆是為了要給人類吃,但若使用農藥,不僅會危害老鷹的性命安全,對人體健康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有些孩子在課程結束後,回家會跟家人分享,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行為,但她仍然相信教育是具有影響力的。

IMG 3351 65b7f

▲黃馨漪老師讓學生觀看紀錄片《老鷹想飛》,引導孩子將所學的知識連結到日常生活上。(圖/黃馨漪老師提供)

將動保觸角延伸出去

馨漪老師提到一次印象深刻的動保教學經驗。今年6月,適逢荒野保護協會舉辦「2018地球影展」期間,一位馨漪老師班上孩子的家長,因為平時就有關注環境議題,向馨漪老師引薦荒野保護協會進校辦影展;而在獲得學務主任的同意之下,才讓原本只在馨漪老師班級舉行的影展,擴大成為四、五、六年級共同參與的活動,「沒有主任的首肯、其它年級的踴躍參與,這個影展也無法擴大其影響範圍」。

當時,荒野保護協會進校播放講述石虎議題的《大地的孩子》及記錄墾丁國家公園內陸蟹生態的《月光海岸》。馨漪老師認為,孩子們的學習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影展或演講而已,於是,後來她又另外設計了PPT、學習單與石虎的大富翁遊戲,希望藉此讓班上的孩子進一步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甚至進而做出改善動物處境的行為。

20181102 164813 91d76石虎大富翁遊戲結合動保知識,加深孩子的學習印象。(圖/陳珊珊攝)

帶領孩子實際行動,改善動物處境

馨漪老師第一次與關懷生命協會接觸的機緣,便是參與本會2016年所舉辦的【同理心與責任感】保護野生動物教案競賽,當時馨漪老師所設計的展演動物議題的《你我都是海洋的守護者》動保教案榮獲優等。她提到,當年帶的是五年級的孩子,除了讓孩子製作愛護中華白海豚的宣導海報之外,也透過舉辦全五年級的跳蚤市場,將販賣所得捐給「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讓孩子們了解自己是能發揮一己之力來回饋這個社會的。

談到當時籌備活動的過程,馨漪老師謙虛地說,不論從上課的教材、到活動的融入等等,都仰賴同事們之間的協助與發想,「因為有大家共同的付出,才得以讓原本只是一課國語的課文,不但能夠有更深的討論,也能夠擴及到學生的生活中」。

IMG 2591 a3150▲透過將二手物品義賣所得捐給「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希望孩子們能了解關懷及回饋社會的重要。(圖/黃馨漪老師提供

而除了《你我都是海洋的守護者》之外,馨漪老師也結合本會的動保教材影片《小威海豚夢》及電影《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設計《多莉被綁架了!?》動保教案。她指出,電影中的「海洋生物博物館」的使命是「拯救、修復、釋放」,是以美國加州蒙特利水族館(Monterey Bay Aquarium)為發想原型,雖然現實中的水族館不全然如同電影的設定,但他們也致力於教育及動物保育領域,「當大部分的水族館在蒐羅各地的海洋動物,把牠們抓起來,關進水族館裡供人類欣賞時,蒙特利水族館反而規劃了『戶外浪池區(Great Tide Pool)』,希望人們親近海洋」。

而現今許多水族館也正逐漸走向轉型之路,馨漪老師說,「以前在講展演動物議題時,只能教導孩子不要去看動物表演,但是,現在能帶領孩子探討水族館還能做什麼」,讓孩子了解水族館也能展現對動物的正面功能。

2018 11 13 164818 8913d黃馨漪老師所設計的展演動物議題教案《多莉被綁架了!?》適用小學高年級的孩子,歡迎有志於推廣動保教育的教師們至「動保扎根教育平台」下載運用唷!(圖/動保扎根教育平台)

「學習是在解決生活的問題」

訪談的最後,馨漪老師分享對於「學習」這件事的見解,「你學習的東西不應該跟生活是脫軌的,這不應該是兩件事情,死讀書讀到的知識還是死的,但是如果能從自然環境中多接觸,就會引發你很多的興趣,可能會進而激發出你的潛能,讓你做出許多你原本做不到的事情。」她強調,讀書不該只是為了考試,而應該具有更加積極的意義。

接著,馨漪老師舉例說明,荷蘭24歲的非營利組織「海洋清潔」(The Ocean Cleanup)創辦人史萊特(Boyan Slat)是「海洋吸塵器」的發明者,這項被用來消除太平洋塑膠垃圾的清理系統卻是源於他16歲時的學校作業構想。目前「海洋吸塵器」已於今年10月正式啟用,正在清除位於舊金山和夏威夷之間的海洋垃圾,清理面積約為美國德州的2倍大。

「如果當初Slat沒有在希臘潛水時,看到塑膠垃圾比魚多的景象,也就不會促使他發明海洋吸塵器。這正說明了,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是緊緊相連的,知識是來自和環境互動的結果,所以學習和生活是不能脫軌的。」不過,她也坦言,台灣的教育環境強調升學主義,「教出來的孩子可能會背洋流、知道怎麼操作機械,卻往往不懂得將所學應用在生活方面」,讓她覺得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20181102 164709 b6198黃馨漪老師的教室佈告欄所張貼的動保新聞,她期望孩子成為主動關懷社會議題的人。(圖/陳珊珊攝)

刺激孩子思考,成為主動關懷社會議題的人

「孩子在生活中觀察到問題,促使他想要去解決,這就成為一個學習動力。」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馨漪老師發現,台灣的孩子普遍對於社會議題不夠關心,藉由導入議題,提供思考的可能方法,引導孩子針對議題進行深入探討,「自己能夠知道該怎麼想、如何想、怎麼找資料或參考他人意見等,是比直接告訴他們該想什麼,還更為重要的事情」。

馨漪老師呼籲,學習的焦點不應該只侷限在課本上,更重要的是,教育應該啟發孩子對生活的關懷與連結,「培養孩子的價值觀不能單靠學校教育,一定是要靠整個大環境的觀念轉變,這樣的影響力才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