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保論文作者訪談系列五】達文西式之動物權捍衛者──訪莊維倢老師
前言:在臺灣,許多關心動保議題的教師在研究所進修時,選擇動保教育為其論文,不但認真剖析教學現場問題,並熱衷教學。近年可發現越來越多相關論文產出,所以,本次蒐集與彙整臺灣動物保護教育論文,並連絡作者,介紹與報導該論文,分享寶貴知識,以及熱心推動動物保護的初衷與經驗。
撰稿:孫靜怡
Tom Regen說:「動物權的捍衛者少之又少,但有三種典型人物。達文西式,達文西天生就擁有捍衛動物的天分,天生就有動物的同理心,天生就是動物權捍衛者,且是素食捍衛者,對動物具有慈悲心。大馬士革式,許多人是生命中有重大的改變及生命經驗,改變他們的生命,造成認知的完全改變,而成為動物權捍衛者,非天生的慈悲或經過思考而衍化的過程。躊躇不前者,沒有天生的慈悲心,也沒有發生重大的事件,但他們還是會緩慢地改變。」
『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態度之探究』之作者莊維倢,很特別的是屬於達文西式的動物權捍衛者。對其來說,沒思考過誰啟蒙他對於動物權的投入,即使家中從未養過任何同伴動物,但從小就很喜歡大自然、賞鳥、不喜歡看到動物被關起來,也對於國小教育要養蠶寶寶,事後卻放生蠶寶寶的結果感到疑惑。
莊維倢老師就讀台中教育大學時,因為對鳥類很有興趣,且喜歡去野外,抱持著熱情參加自然科學研究社。畢業後加入墾丁國家公園擔任解說員,因教師實習在台北,因而加入荒野保護協會,至今已達11年。第一年擔任引導員,第二年開始做兒童生態教育-炫風團的親子團體,第三年擔任團長,接著休息一年參與青少年原住民的紀錄片,第六年接荒野兒童教育組(高雄)的組長,擔任組長共六年的時間。
莊維倢老師表示,後來有感於動物及環境保護,需要理論依據的重要性,而開始念研究所,並投入其中。論文題目的選擇,沒有考慮同伴動物為主題的原因有二,一為同伴動物的經驗相對少,二為同伴動物被大眾的接受度高,更甚於實驗動物、動物利用、經濟動物的議題。其豐富的經歷,種種的環境保護的經驗,對於動物保護的信念,讓人不能理解,莊維倢老師可以完成一篇具有深度及廣度的論文。
莊維倢老師目前任教於高雄縣大樹國小,了解課本編寫、課綱的撰寫對於老師上課的影響,因此認為從課綱的部分,減少動物利用的課題,將讓學生更能學習尊重生命的態度。故其在論文中,針對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相關動物利用的課程內容及教材,整理出適合的替代方案,希望可以其建議可以在課綱課本上有深遠的影響度。而其在課程中,也會跟學生相對提到動物相關的議題,如:繪本提到動物,就會找動物的圖片,讓學生可以更具備自然生態的觀念。
莊維倢老師的熱情與能量,是否也感染到大家呢?現今動物保護的意識日漸抬頭,大家有思考過自己對於動物,是抱持怎樣的態度、想法及信念呢?認真的完成小事,也能成就大事喔!
【論文題目】
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態度之探究(2008)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發展一份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態度之量表,並藉此瞭解高雄縣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態度之現況,此外亦探討不同背景的教師,在不同動物利用用途之不同動物利用態度上的差異情形,以及三種動物利用用途分別在三種態度上的相關情形。
本研究首先整理相關文獻後,選定教學利用、科學利用與食用利用三種利用用途,瞭解教師分別在態度一(可隨意利用)、態度二(最佳動物福利狀態的利用)及態度三(不可利用)三種利用態度上的認同程度。以高雄縣472位教師進行施測,所得結果採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共同因素,經兩次因素分析後,得到9個向度共33題,共可解釋總變異量為61.147%,除了確認量表效度,亦以內部一致性考驗(Cronbach α)檢視量表信度,確保此量表的信度達到一定程度之要求。將所得資料再以統計方式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在不同動物利用用途之態度皆以態度二(最佳動物福利狀態的利用)認同度最高。教師的性別、宗教信仰、飲食習慣、飼養動物經驗、支持社會運動意向及實施動物教學意向,會影響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在三種不同動物利用上皆呈現正相關。國小教師認為飼養動物教學最重要的教學目標為「尊重生命」,教師若選擇飼養動物教學最主要考量原因為「符合課程目標及需求」,最適合飼養物種為「魚」,受測教師中以會實施飼養動物教學者居多,最主要考量原因為「可提高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