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動物烏托邦:跨越國界的動保前線紀實》於近日出版,學者龍緣之分享自己在動物保護領域的多年經歷,得到動保界、藝文界多位人士推薦。透過她的見聞與省思,引領讀者走過多個場景並感受當下心境,這本書是深刻的動保紀錄,也是獨特的生命故事。

2022年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隔天早上在台北市文山區的力行國小,二年級同學們來到視聽教室,參與輔導室舉辦的相關活動。由本會講師蔡育琳分享,與大家一起認識世界動物日,並從關心校犬到更多動物。
你知道澎湖縣的縣魚是什麼嗎?吃螺肉要怎麼樣才不會搶走寄居蟹的家?抱卵螃蟹什麼時候禁捕?幾公分以下的魚不該抓?要知道全部的答案恐怕不容易,但澎湖縣風櫃國小校長林妍伶有一個野心,希望在海洋教育的長期推廣下,這些觀念會自然根植在澎湖子弟的心中。
「鳥類比其他寵物更棘手的問題是,牠的活動空間是3D的,可以逃逸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很難尋找或救援。」張君瑜收養了十幾隻鳥,每天輪流從籠子帶出在室內放風,隨時要注意鳥的動向。她說,有些飼主讓鳥在家裡自由飛動,因為沒注意就坐下把鳥壓死,或是有鳥被吊扇打到、卡在屋內縫隙,在鳥類網路社團常看到這類訊息。
除了狗貓,民眾飼養的寵物種類越來越多,卻未必了解如何照顧,因此有動保團體最近推出飼養指南。站在動物福利的角度,提升飼主認知確實重要,不過還有一個重點在於減量,因為歷史已經多次重演,每當有一波寵物飼養風潮,最後總是難以善後,對動物、社會、環境都造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