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夢嫻(關懷生命協會動保課程研發小組與動保備課團召集人)

  近期教育部為回應2018年12月7日《動物保護法》修訂案的第4-1條之內容,在2019年1月召開「動物保護教育教材小組第1次會議」,同年2月12日發布<發展動物保護教材融入十二年國教>之聲明,並表示「社會各界對動物的生命權益日趨重視」,希望能在一年內編撰動物保護教材並融入教學課程。

  從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的「實施要點」可知:「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教育等議題,必要時由學校於校訂課程中進行規劃。」(註1) 可見動物保護並未出現在上述議題裡,這是代表什麼意思呢?

  或許可從教育部的公開聲明來了解:「現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有環境教育、生命教育及品德教育等議題,適合將動保知識以議題進行適切融入與領域或科目作結合。」(註2) 從此可知,動物保護是跨學門的議題外,目前是被含括於其他三項議題裡。

  值得思考的是動保法第4-1條規定「各級政府應普及動物倫理與動物保護法規相關之教育及學習,以提升國民動物保護知識,並落實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中。」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動物保護知識」會以議題教育,適切地融入學校的課程中,那這些「動物保護知識」的內容是什麼? 會是動保法第4-1條提到的「動物倫理」與「動物法規教育」的相關知識嗎? 這些知識要從何而來呢?

  我想先針對「教材」這件事來談談。首先,教材是什麼?

  只要是為學習所需,任何文本、現象或是人事物,在經過特定的安排,都可成為教材,因此教材沒有一定的形式。在教學現場,常常可以看見許多熟悉課程設計的教師,從生活中信手拈來的素材,都能成為他的教材。但若是缺乏教與學的思維,即使再豐富精緻的材料,也不會是教材。所以,許多教師知道網路上有許多教材,但是卻不知要如何使用。若回到總綱「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師在感知學生的需求,適時融入適切的議題,以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不會受限於上述的19項議題,甚至教師能自行設計出適宜的教材。

  一般會關注動物議題的教師,通常會有些共通點,像是曾有與動物連結的生命經驗、對動物的特殊情感,或是覺得動物議題延伸的同理心與生命關懷的態度很重要。因此,動物保護議題不僅是知識層面而已,亦著重於情意層面。然而情意的教學,常常需要透過師生彼此經驗的交流,在開放、包容的氛圍中慢慢醞釀。因此,筆者深信新課綱的實施,將會是凸顯教師信念與生命特質的教育時代。對「課程」來說,足以影響其品質的,是被稱為課程四大共同要素: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因此,動保教育若要落實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中,這四大共同要素在課程層面,是缺一不可的。

  成為動保備課團召集人的最大初衷,就是希望能凝聚國內關懷動物議題的現場教師,彼此分享動物議題相關教學經驗,彼此交流、共學、成長,勇於分享教師的實踐知識,跳脫教科書或菜單式的教材,讓自己與學生一起共構出活生生的課程,讓動物保護教育能夠在生活中落實。

  可見教師的專業成長非常地重要,有些教師已將動物相關議題融入教學多年,但苦無沒有討論對象,加深自己對議題的思考,有些教師可能剛接觸動保,想要融入教學卻無從著手。所以,備課團將藉由教師分享討論授課經驗,互相表達想法,反思課程與教學的設計,以期提升自我概念,找出自己教學的中心思想,讓課程與教學設計能有專業性的突破。

  未來關懷生命協會將以【教學現場】系列文章,讓備課團教師的教學經驗,能有空間彼此分享與討論,甚至能提供給教育相關工作者借鏡。這將有別於制式化的教案,因為若要以生命影響生命,最根本還是要從教師開始,透過教師彼此交流教育信念,教師才得以共學成長。

  最後,樂見教育部成立動物保護教育教材小組,筆者也想提出一些方向,讓讀者們,也能一起思考實踐的可能性:

一、在網路上搜尋,可發現農委會與教育部,都曾研發動物保護的相關教材,不知能否整合雙方曾規劃或執行過的動物保護教材,列出吻合108課綱或動保法之內容?

二、總綱提及的19項議題,每項皆有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表,關於動物保護議題的「學習目標」應為何? 若是依據動保法的內容訂定,那不同物種是否通用? (是否包含野生動物?)

三、當動保知識結合環境、生命或品德等議題教育,要如何適切地融入該議題的實質內涵,並呈現於課程設計中? 或許也可像<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議題融入說明手冊> 提供參考的課程示例。

20181005雙蓮國小附幼推廣 181009 0054 85f3b▲關懷生命協會去年舉辦「2018關懷動物推廣活動」,由本會培力的動保推廣講師於台北市雙蓮國小附設幼兒園宣導動保觀念。

 

註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發布版)

註2:教育部新聞稿<發展動物保護教材融入十二年國教>

相關論述<山夢嫻談動保法要落實12年國教,那動保教育的精神是什麼?>


問:山老師在文章提到「深信新課綱的實施,將會是凸顯教師信念與生命特質的教育時代」,可以再說說涵意嗎?

答:關於這點要連結到這篇文章最開始,《動保法》提及要落實需加強動物倫理與動保法規教育,以提升動物知識的條文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條文主要都在強調知識層面,但這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所以我才希望別忘了情意的部分。

所以,我想呈現的是關於議題融入教學,常常只是蜻蜓點水。因為,所有老師都可以將議題融入教學裡,只是教的程度不一,因為很多老師可能在看到有動物照片,帶到說我們要懂得欣賞與保護動物喔! 一句話就教完了,也有老師是特地設計一堂完整的主題課,讓學生對動物議題有深入的瞭解,這都算是有教。我們要思考的是怎樣的教學,才能達到《動保法》所期待的教學目的,這點就回到在先前訪談<山夢嫻談動保法要落實12年國教,那動保教育的精神是什麼?>,我為何會反問動保教育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麼?

這邊可以回到議題教育,為何是可教可不教? 因為每個議題都有其背景脈絡與專業性,如果一位老師沒有任何動保的經驗,今天被要求要去教動保,那他教的就可能是出版社或是別人提供的教案與教材。不會是他自己的生命經驗,他也無法判斷教材內容的正確性,甚至當教學變為傳遞知識與口號宣導,這樣的教學常常是沒有溫度的。但這部分也並非這麼的絕對,也會有老師為了教學,努力地去學習與了解這個議題。如今的議題有這麼多項,可以想像的到,老師若要嘗試將議題融入教學,大多會先去了解自己有興趣的議題,或配合校本或特色課程。

因此我才會說:「筆者深信新課綱的實施,將會是凸顯教師信念與生命特質的教育時代。」因為關心動物的教師,就會在動物議題上發揮,而關心能源、性平、防災...的教師,也會較容易將這些議題融入自己的教學裡。畢竟每位老師關心與投入的議題都不一樣,自然對社會議題的了解有深有淺,若能讓有所投入的老師,以自己關心的議題來加深加廣,相信學生能對某些議題有真正深入的學習。

問:關於教師與動物的連結或情感要達到什麼程度,才較適合去教動物議題呢?

答:一個學生在求學階段 (從小學到高中),會遇到非常多位老師,若能從每位老師身上學一點,其實就很豐富了,所以我覺得不要指望所有老師,都要懂動保的眉眉角角,就像我也不懂所有議題一樣XD 所以連結程度,並沒有影響適不適合這件事。反而差別會在教師個人對於動物的信念,因為通常想教得比較深入,多半是這些有情感連結的老師,或是雖然沒有與動物連結的生命經驗,但卻覺得動物議題很重要的老師。

因此,一位教師的信念與生命經驗,才會讓關注的議題真正被看見,這也是目前議題教育,非常難做到的事。舉例來說,我發展的七年級生物課的議題融入教學模組《iDLC》,在經過一年後,也就是學生八年級要升九年級時,調查他們印象深刻的課程,結果有一半的學生都對我做流浪貓研究印象深刻,但其實我都是上課閒聊,並沒有融入教學課程裡。這樣的研究結果,也讓我深深感到,一位老師的身教與信念,對學生是多麼地具有影響力。所以,我希望備課團是讓已投入動保,或正要開始的老師們有專業成長的空間,這樣才能真正的落實,影響多少是多少,而不是口號式的教學,是要真正以身教影響學生愛護與關懷動物。